西山映象
可能是出行必經的緣故,我們村人對合澗這站點有特殊感情。深到什么程度?干脆就稱之為“街”。兩人對話,一個說才去“街”跑了一趟,想買的東西沒買到。另一人說,這東西連“街”都沒有,那只有上縣了。游子外出歸來,到合澗一定通報,家人一定會叫:“到了到了,已經到街啦!”趕緊去村口接。車到人到,下來的正是他,踏上家鄉路面那一刻,便回到了童年,童年的鄉土童年的山。
小時候常常得看西山。農民得看天的臉色行事,而西山的臉色就是天的臉色。西山的山色云圖,就是我們的氣象臺,是天氣信息發布欄?次魃,能幫我們預測天氣,決定農事,安排生活?次魃绞寝r民子弟的啟蒙課,基本功。最初背誦的農諺,很多與西山有關。
(合澗東坡看西山)
西山戴帽,長工睡覺。
西山開了口,有雨也不久。
早陰晚喜歡,明日還是老陰天。
太陽倒笑臉,長工頭睡扁。
小孩子想知道明天天氣,好決定去上樹還是玩水。娘說,出門去瞧瞧那西山啥樣?回來說是云彩遮著,什么也看不到。娘說休跑遠了,會下雨的。
這樣說來,西山在我們心里從小就極神秘。一直以為太陽落到它后邊的村里了,一直以為那后邊就是天邊,唐僧就往那里去了。西山與西天簡直成了同一概念。而緊靠西山的那地方,聽說叫合澗,是很大的集鎮,離我們很遠,十五里地呢!長輩常常說到合澗如何如何,有很多店鋪,很多好吃的和好玩的。于是心生向往,立下鴻鵠之志,什么時候一定去看看。
(合澗集廟會)攝影:仇春云
終于有一天,我被獲準跟著去趕集上會了。這便知道了長輩的話不假,合澗果然氣象非凡。那么長而直的大街,那么多的人,那么熱鬧的買賣,鬧嚷嚷的又充滿溫馨,想來大都市也就如此。而且能近距離觀察西山了。果然氣勢威猛,齊阿陡崖,一字展開,如一只巨大的鳥兒從西飛來。又像是一堵墻一條壩壘在西邊。就納悶,明明一直平著從東過來,怎么過了合澗突然高上去了?有的說是我們這一塊塌下來了,有的說是他們長上去了。有人開玩笑,說上邊那山西人走著走著不留心,一下跌個屁股蹲。林縣人走著走著,一頭碰在西墻上,碰出個大疙瘩,到現在咱這額頭還是比外地人突出。
農民也看景,首先是看西山。晴好的天,它那裸露的巖壁間,我們叫山眉的——好一個山“眉”——長著一叢叢的樹,整個山體被分割成大致均衡的三截,界限清晰,輪廓分明,圖畫一般,非常好看。這景色再高明的畫家也不可能畫出來。陰雨綿綿中,西山罩在云彩中,時隱時現,仿佛一艘巨輪在海面上漂浮著。這情境,正能用元人張養浩的詞曲來描摹。
云來山更佳,云去山如畫。
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山就是人,人就是山。一個“人”,一個“山”,加起來正好是個“仙”字。漢字厚愛我們山里人,動不動拿山說事。
(合澗東坡看南山)
學者說,中國的地名是文化礦藏和歷史化石。合澗的地名都叫你遐想無窮,首先這“合澗”一詞就極為詩意。山村的名字也很“山”,曲曲彎彎,深深淺淺,有起伏有落差,有溫度有色彩,內涵豐富,畫面感立體感強烈。這竟然叫我平原的同學羨慕,覺得他們的地名直白淺顯,平鋪直敘,“文化意味不足”。這個洼那個崗,這個潭那個口,還有什么嶺,什么山,聽聽那名字就看到一幅畫,而且是動畫。有什么名字就有什么地貌,錯不到哪里去;蛉绨拙右椎脑姲锥忠,或如杜甫的詩古樸莊嚴,有的又如楊萬里范成大詩歌那么輕靈水秀。石板溝,不必解釋你就猜出是個什么所在;茶飯莊,乍聽會聯想到世外桃園罷?偏偏是在高處,彩云中,云來霧去,想當神仙,就去轉轉。像那太平莊,是寫實也是夢境,村邊必有楊柳依依,塘中定有鵝鴨游蕩,耳畔自有笙歌陣陣。盆地里冒出個拐頭山,活脫從太行山飛下的一只鳳凰,盤旋過后在轎頂山側那開闊地帶歇落,這一歇就是千年。起燈山,落燈山,名中有畫,畫里有聲。動感十足,詩意盎然。想那童年,秋夜清冷星月下,長輩要我們留神,那西山腰會有一盞盞明燈悠悠而來,而落燈山又有明燈悠悠而去。就這樣兩山的燈對流,如同現在的火車對開。有時瞧不出,長輩就生氣,于是學乖了,看沒看見都說瞧見了瞧見了。轎頂山,也是十分美妙且勵志的地名,長輩以此鼓勵我們讀書,說轎頂山是全縣人共有的,方遠左近會出幾升狀元幾斗舉人幾石秀才。于是趕緊背誦“人之初。”
(合澗茶飯莊)
后來有條件了,工作與休閑,只要有可能就進西山。去那山嶺上放飛眼睛和思想,去那深谷中領略峭拔與雅致,去那水流潺潺處諦聽自然的歌聲,去那野花叢中欣賞造物的畫作。永遠解不開也不想解開的謎,仍然是這大起大落的地勢。我想,天工開物之初,世界肇造之始,宇宙洪荒之際,這林慮山原是鐵壁一塊,屏障一道。后來大家覺得這道墻隔開了我們與西邊,悶得很,于是魯班爺出頭,去太行山上砍出一個豁口,但仍然是在鳥飛不到之處。造物主只好親自出馬,劃開兩個大的豁口,一在合澗,一在任村,“開窗放入大江來”,“天門中斷楚江開”,當作出路或說是活路罷!其余鳥道一般的天路還有,這兩條是大者。讓兩省的人民能夠來往,讓林縣百姓災荒年有一條逃命之路?h南賴有河交溝這個豁口,才有了這兩省之交的重鎮,中州名鎮,作用重大,名揚遐邇,大名鼎鼎的合澗鎮。交匯點上一顆珠,映照的是山西與河南,連結的是太行與中原。行商貿通有無,開眼界擴視野,合澗鎮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多大的輝煌與功績呢?
(合澗東坡看河交溝)
我無數次走進那河交溝中的峽谷,仰視高不可攀,俯視深不可測。在那一線天地帶,兩峰最窄處只有丈余,眼看要合攏了。想著多少代祖先,先是被逼下河南,活不下又得逃荒上山西。上山西下河南,上上下下,來來回回,串起來就是中國農民史!這一線啊,斑斑點點都是眼淚,角角落落都有尸骨。曾經有多少人在這條路上成了倒臥餓殍?這到底是一條生路活路還是一條死路?我仿佛看到,就在我坐的這地方,在這前不鄰村后不鄰店的地方,進退兩難,若干年前有人就在這里絕望地死去,或者等死!據說就有人家兒子得了重癥,老父狠心,給他留下塊紅薯,帶家人繼續揮淚前行。走過的人眼看他就這樣死去,最終化作路邊白骨了。逃荒,逃難,中國農民什么時候活得像現在這樣滋潤,這樣舒眉展眼呢!所以我們得珍惜再珍惜,把好日子過好。扭頭再看看來路,山的那一邊,那聞名中外的紅旗渠重要工程紅英匯流,中國農民改天換地以求溫飽幸福的杰作,也在這附近,出山就是。我還想到在那紅英匯流的南邊山腰,那叫英雄洞的地方,有一塊石碑,上邊刻有農民詩人的詩歌,里邊有句子說是英雄洞,英雄房,玉石柱子玉石梁,何等的氣概!這是修建英雄渠的民工們的心聲。從河交溝逃荒路上妻離子散的呼天搶地,到后來的千軍萬馬戰天斗地,再到后來的改天換地,歡天喜地,一路走來,艱難困苦,但終于走到了今天。這厚重的歷史都在合澗鎮這里留下過篇章。合澗鎮是一個結,一個扣,很多內容在這里匯集,也能在這里得到解讀,找到答案。
(合澗田間看西山)
2019年夏天,我追隨林州二中多位老師上了合澗西邊的山。山上山下山里山外轉個遍,意猶未盡。老師們說,以前二中就在合澗,出門就是山就是水,沒覺出什么好。二中到了市里,反而想起合澗山水的好,跑回來看,轉,沒個夠,F在去看,山山水水似乎都會說話,脈脈含情。
我想是的,合澗的集鎮合澗的山,永遠的眷戀!
2019.10.17
攝影:梁忠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