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頁 > 散文精選 > 經典散文

蘇軾與青年董傳

人氣: | 時間:2019-10-20 | 發布:路軍

 一

1061年十一月十九日的中原大地,風蕭水寒,鄭州西門城外,蘇軾與騎著瘦馬即將遠行的弟弟子由告別。一個穿著粗布大衫的僮仆站在蘇軾的身后牽著一匹白馬,佇立凝望。遠行之路蒼茫悠遠,當蘇軾等人行至澠池,風物依舊在,當年與弟弟第一次出川的往事飄忽心頭。蘇軾遂停駐風中吟詠而發。

這位僮仆的耳畔清晰飄著曲調深沉蒼涼、往事不再、悵惘眷念的詩歌,當所有詩句拖著尾音如白云漂浮在天空,依戀難舍的色彩深處涌動著蘇軾淡然達觀的心胸。他一遍遍吟詠這首詩: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

他的眼角已經沾濕,此次,他要跟隨蘇軾前往鳳翔府,內心難舍的自然是母親。他眼前浮現蒼顏白發的母親站在村頭古槐樹下,向他揮手;想起了破敗的草屋內油燈如星,他手捧借來的《孟子》一書細讀,那句“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宛如一支重錘不斷敲擊他的心胸。十幾年夜以繼日的苦讀,他耐得住青燈寂寞,此去陜地,他怎能不牽掛日漸蒼老的母親呢?而他臨行前,母親對他說:我再給你講一遍范文正公“斷齏畫粥”的往事吧!他怎能體會不到母親希望他效仿先賢的一番良苦用心呢?貧寒的家庭,想改變現狀,唯有苦讀。他咽下苦澀的淚水,與母親告別。

不過,自己眼下的人生經歷或許也像“雪泥鴻爪”吧?能夠成為蘇軾的僮仆,看似卑微,不過,每一天可以有機會俯身請教,聆聽作文之法與修養之術,不亦樂乎?

這個僮仆是董傳,家在洛陽郊區。蘇軾離開汴京前往鄭州,一聽說以文章令文壇大咖歐陽修大為欣賞的文壇新銳蘇軾來了,如閃電劃過天空,許多士子俊杰從四面涌來,欲一睹風采,寄希望與之交流。董傳也來了。雅集城郊,春柳雁鳴、草萌溪暢,蘇軾想考一考圍坐一旁的士子們。他便問:韓愈先生的《贈別元十八協律六首》大家熟悉吧?其中韓愈老先生最擔心士子們什么呢?

“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甲阋巡粚W,既學患不行。”董傳張口而出,并侃侃而談自己的學以致用的見解。這一下令蘇軾不禁暗暗稱奇,他想當面夸獎,心想,還是尋一個更合適的機會吧!那次雅集,蘇軾收下了年輕的董傳暫時做他的僮仆,跟隨他一起去鳳翔府。

蘇軾在鳳翔府為官奔走地方時,董傳有很多機會追隨蘇軾,他可以清晰地看見倜儻瀟灑的蘇軾騎著白馬馳騁于山野,俠客如風;駐足田畔與農人談話、身處河役之中傾聽……一雙關心民瘼的眼睛時時凝視。

蘇軾帶給董傳的不僅僅是放歸自然、心如飛雁的行旅體驗。還有“以君子長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歸于君子長者之道”的一次基層踐行,這份體察民情、心系黎民百姓的濟世情懷永遠溫暖怡人。

1062年二月里,朝廷一紙詔令飛來,蘇軾開始了府下四縣減決囚禁之旅。這是蘇軾第一次如此近距離接觸草根,深入民謨。蘇軾公務之余,還不忘開啟“盛游”模式。董傳真佩服蘇軾角色轉換之快,剛才還在縣衙正襟危坐,口諭圣令,與知縣等人巡視囚獄,查勘過往審判存檔,與小吏、囚徒談話。而政務一旦完成,便將心靈放飛于廣袤的河山。

他們登臨石鼻寨,尋覓歷史遺落的碎片。夜晚仰望星空,幾百年前孔明帶領軍民筑寨的英雄神色時隱時現,出祁山夙夜為公的背影如此清晰。董傳也不會想到,當他正與蘇軾如遼闊蒼遠的曠野中的一粒浮塵,漸漸消釋濃重的歷史之思,孤鎮夜幕星河只帶給他們短暫的沉浸于夢鄉的安謐之際,一聲驚呼“快看!”劃破黑夜。那是一幅凝重悲愴的景象:遙遠的天際,疾風似箭,大火如魔,鋪天蓋地。蘇軾與董傳心憂如焚,真希望有幾匹千里馬,一己之力再微小,也救出烈焰中倉皇的鄉親。奈何,奈何,只有痛心垂淚。

徹夜難眠,天一亮,他們急急趕路,至陳倉縣,滿目亂瓦殘壁,止余一酒樓無言悲愴。年輕的蘇軾與董傳那一刻對于民生意義有了一翻錐心刺骨的理解。

二月十五日,董傳與蘇軾行至眉縣。早春輕盈,只是踏馬鄉間未見一絲絲雪影,旱剝泥土,干裂成紋,幾十株春麥秧苗縮了不少精神。蘇軾跪下來,手撫麥苗,仰望天空,董傳也跪下,這虔誠向天的姿態在蘇軾出仕杭州、汝州、定州等等之地也曾一次次出現,并寫出許多熾情飽滿的祈雨祈雪文字,那是農人躍動的生命之魂。就在此次行旅至太白山,他立即寫了一篇《鳳翔太白山祈雨祝文》,董傳向眾多鄉民高聲誦讀:

維西方挺特英偉之氣,結而為此山。惟山之陰威潤澤之氣,又聚而為湫潭。瓶罌罐勺,可以雨天下,而況于一方乎?乃者自冬徂春,雨雪不至,西民之所恃以為生者,麥禾而已。豈惟守土之臣所任以為憂,亦非神之所當安坐而熟視也。

祈望天降甘霖惠澤民生的深摯之情打動了董傳的心,鄉民即使聽不懂蘇軾的行文,也能感受蘇軾心憂蒼生的赤誠。

十八日,他們來到了仙游潭。溪水淙淙,野鳥棲枝,清潭旖旎,怪石嶙峋,董傳再一次領略蘇軾鐘情于自然山水的閑適姿態。在董傳看來,既已事物纏身,不能自已,哪還有像他那樣如脫籠之鵠一樣旋即飛入山野?一竹一花、一寺一觀、一山崖一古洞、一湖一翠……無不帶給他立體多樣、新鮮悅目的感觸。他有時候簡直像一個頑童,天馬行空,毫無厭倦,哪兒都想去。偶然發現前面石壁間似存一石室,遂大呼小叫招呼董傳等人攀登,探個究竟。待走進石室,蘇軾便向董傳說,這里曾是馬融年少時讀書的地方。讀了《后漢書》的董傳瞬間想起了一些句子,便脫口而出“為人美辭貌,有俊才”。“才高博洽,為世通儒,教養諸生,常有千數。”蘇軾贊嘆道,你也是當世一俊才,如玉石,若長久打磨,必然粲然奪目。董傳內心感動,向老師遜謝。

有時,蘇軾好像墜入歷史的深淵,面色凝重。眼前的石鼻城寂寞無言,蜀人殘山皆如風飄逝,蒼茫天涯,時空如此浩渺而短暫;斜陽遠山,斷碑殘頁,當年清晰的文字已模糊了歷史的幾許真實,但掩不住光影的無聲雕刻,流水一樣的年華如何抓住它?

蘇軾不會停下青春腳步,他這個驢友似乎轉遍了陜地關中之景,留下眾多詩賦。董傳也不閑著,澄湖婉溪、修樹茂竹、飛雁岍巖、疏星懶月、耕農泥匠……那散落的碎片在妙筆生花的董傳手里編織出一行行俊秀舒朗的文字,當最后一個字定格于深宵燈火的竹紙頁,吟詠品味,不無得色。他希望這時空在那一刻停下,任他捕捉天籟一樣的飛舞精靈,讓他好好享受作文意趣。

第二天,他將幾篇散文作品呈給蘇軾,蘇軾觀覽,喜上眉梢,不禁擊掌慨然贊曰:文字蕭然有出塵之姿。董傳欣喜之余腦子非常清醒,老師當年一篇《刑賞忠厚論》雄雋敦厚,峭拔于眾多舉子,文辭精煉暢達名動京師,F在文壇,像自己這般朝氣如陽的士子們又有幾人不以親近蘇軾、俯身請教得一二點撥為榮?若能投之門下,成為學生,那真是人生幸事!今日得蘇軾好評不過云煙耳,前路邈遠,自當努力,對得起老母與老師,實現濟民之志。想到此,董傳請老師批評指點,蘇軾沉吟片刻,建議董傳書齋苦讀之余,還要勤出戶外,接近草根,關注世事,做到文氣貫通,文道合一。

董傳思忖自省,想起前些日子蘇軾帶著他詔令四縣減決囚禁的經歷,猛然醒悟,老師用心良苦,正是試圖彌補本屬草根的自己卻常常忽略關注民事的缺陷。人生并非只有苦讀求仕一條路可走,即使執著前行,也要心系百姓安危,執筆作文,沖塞浩然正氣。這是文章的底色,亦是為人的根基。

身為鳳翔府判官,蘇軾并不像有的人那樣逍遙自在,只坐府衙。他善于總結深入基層考察的得失。董傳有時感到不解,董傳最初以為有些的事兒應該是知縣知州責任,老師怎么如此上心呢?


蘇軾笑道:至和(董傳字至和)也許知道我故鄉為蜀地眉州,只是世間哪里知道“朝生于草茅塵土之中,而夕與于州縣之小吏”才是我早年的真實生活?我與你一樣生于農耕之家,父親領著我和子由出川之前,家尚有十多畝農田,非力耕無以生活。宅院前還有一處蔬圃,稼穡的艱難,農民的辛苦,我深有體會。今有幸代替朝廷來到關中,豈能作壁上觀,得多且過呢?

這一年秋雨連綿,風寒蕭瑟,蘇軾來到了終南山伐木林區。每年,都有一大批林木從這里起運,經渭河浮黃河抵達汴京。當時政府規定,服役人不僅負責押運,還得包賠損失。只是入汛期,河水暴漲,時如猛虎,常常造成伐木沖走、船毀人亡等等慘狀。蘇軾一來,役人見他年紀輕輕,官職卑微,一肚子苦水欲吐出來,又猶疑不決。董傳見狀,走上前,招呼大伙先不要走,直截了當地說:蘇判官早就了解到各位從事“高危職業”,常常“蕩民產業,忽如春冰。”他今日前來,是與你們一起尋找辦法,大伙若都沉默不語,那就辜負了蘇判官的一片關心了。

此話宛如電光火石,眾人開始敞開心扉,傾訴這些年的困局。蘇軾說,何不“自擇水工以時進止”呢?我們避開汛期,不就可以將損失減少到最小了嗎?這一建議宛如一一陣清風,吹走了眾人郁積內心許久的愁緒與痛苦。不過,有人表示懷疑,我們哪有權利隨便更改河運的日期呢?上面不批準,豈不是一廂情愿而已。重傳捏了一把汗,擅改時間,那可是風險極大的事。蘇軾則胸有成竹:各位鄉親不必擔心,我即刻修書一封給韓魏公(韓琦,當時的宰相),我想,這利國利民之舉,豈有不通之理?何況,韓魏公純正而質直、賢明豁達,他一定會站在民眾這一邊的。

眾人鼓掌歡慶。董傳也情不自禁為蘇軾一心為民的熱誠坦蕩而感動,他日若為官,再低微,也要與民共甘苦。

 

麥熟了,董傳見小吏催積欠,遇見有的農戶交不上,常常鞭打他們,甚至給他們戴上枷鎖、拘禁,見此情景,他心如刀割。他不禁擔心遠在洛陽的母親那幾畝薄田是否可承受,眼淚潸然而下。官職卑微的蘇軾明知這樣的行為侵害農戶,阻止多次未果,他向董傳形容道:這欺下瞞上與暴戾的盜賊何異呢?在鳳翔府三年的時光里,蘇軾寫下了大量的詩詞歌賦,吟詠品味,放歸山林郊外的歡快調子難以掩飾內心的焦慮與憂郁,他曾寫詩表達內心:未成報國慚書劍,豈不懷歸畏友朋。

郁悶歸郁悶,向來倡導“守之以寬,忠恕仁厚”的蘇軾繼續深入基層之旅,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他要改革流弊、替民發聲,不怕貶官甚至流放。董傳見蘇軾鞍馬勞頓,心力疲倦,勸其悠著點,夜晚早些休息,以防像折木斷石。蘇軾哪有心思安眠,他吩咐董傳鋪開桑皮紙、仔細研墨。蘇軾手握鼠毫筆,淡黃色的紙頁如研磨的米粟,鄉農的身影一個個從暗處顯影出來,或手捧谷穗悲戚無語或手握木舵、竹筏如一葉扁舟沉浮濤濤江水里,與蘇軾傾訴衷腸……董傳步出門外,窗欞上閃現蘇軾潑墨揮毫的身影。

蘇軾在《上韓魏公論場務書》語詞懇切:今之所論,特欲救一時之急,解朝夕之患耳!渡喜淌≈髡摲徘窌氛J為減役輕賦社會效益顯著:使此二百二十五家皆得安其黎糗,養其老幼。他的心理裝著百姓生活安危。不久,韓琦采納了蘇軾的建議,終南山伐木林區役人“衙前之害減半”。董傳明白,這已經是蘇軾替百姓爭取到的最好結局了。

至冬天,安閑下來,董傳依舊苦讀。尋隙,他將與蘇軾一同下鄉考察寫就的詩詞交給蘇軾點評,短短幾月,董傳的作品令蘇軾欣喜異常,他給了一個高評:則求之于世可與傳比者,不過數人。

1064年,董傳決定要參加科舉考試,與蘇軾分別。河畔春柳披拂,春麥翠綠鋪畦,怡人心胸,思緒宛如天空紙鳶自由自在?嘧x經年,幸得蘇軾細心培育,董傳為蘇軾深施大禮。蘇軾感慨時光疏忽如閃電,眾多意象如亂蛙飛躍,現于腦海。他隨即賦詩一首。董傳接過竹紙。吟詠而出: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得意猶堪夸世俗,詔黃新濕字如鴉。”

昨日如初,歷歷在目。知我者子瞻也,董傳不禁感慨道。

 
上一篇: 蘇軾與草根士子
下一篇: 學,一朵婉約之花

最新經典散文

猜你喜歡

东北女人毛多水多牲交视频_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入高清播放_天堂网亚洲AV制服丝袜jk_中文乱码永远有效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