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 泰安
泰安泰安,泰山安則四海皆安,寓國泰民安之意。
泰山,北依濟南趵突泉,南臨圣人故里曲阜,位于“一水、一山、一圣”格局中點。
安如泰山、穩若泰山、重于泰山,泰山磐石、泰山北斗、泰山可倚。泰山,居“五岳之首”,號“天下第一山”,乃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無愧我大美山東的驕傲和靚麗名片。
劉志偉,是我集戰友、同學和老鄉于一身的小伙伴,家在泰山腳下的岱岳區。軍校畢業那年夏天,他約我和趙超等幾位好友,一起登臨泰山,游覽許愿,領略大好河山。
一路走來,我最大的感觸就是,泰山風景養眼,泰山詩詞潤心,泰山文化堅定自信,挑山工養精神。
泰山風景養眼
泰山風景以壯麗著稱,重疊的山勢、厚重的形體、蒼松巨石的烘托、云煙的變化,使它在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著神奇。最為有名的是泰山四大奇觀:泰山日出、云海玉盤、晚霞夕照和黃河金帶。
我們一行在山頂過夜,忍受絲絲冷風就為看日出。當黎明時分,便早早站在岱頂舉目遠眺東方,一線晨曦由灰暗變成淡黃,又由淡黃變成橘紅。而天空的云朵,紅紫交輝,瞬息萬變,漫天彩霞與地平線上的茫茫云海融為一體,猶如巨幅油畫從天而降。浮光耀金的海面上,日輪掀開了云幕,撩開了霞帳,披著五彩霓裳,像一個飄蕩的宮燈,冉冉升起在天際,須臾間,金光四射,群峰盡染,好一派壯觀而神奇的海上日出。
站在岱頂,俯瞰下界,可見片片白云與滾滾烏云而融為一體,匯成滔滔奔流的“大海”,妙趣橫生,又令人心朝起伏澎湃。時而山風呼嘯,云霧彌漫,如墜混沌世界;俄頃黑云壓城,地底興雷,讓人魂魄震動。那云海玉盤,真是讓人心靈震撼,無比蕩漾。只見那奇景,有時白云滾滾,如浪似雪;有時烏云翻騰,形同翻江倒海;有時白云一片,宛如千里棉絮;有時云朵填谷壑,又像連綿無垠的汪洋大海,而那座座峰巒恰似海中仙島。
當夕陽西下的時候,若漫步泰山極頂,又適逢陰雨剛過,天高氣爽,仰望西天,朵朵殘云如峰似巒,一道道金光穿云破霧,直瀉人間。在夕陽的映照下,云峰之上均鑲嵌著一層金燦爛的亮邊,時而閃爍著奇異的光輝。那五顏六色的云朵,巧奪天工,奇異莫測,如果云海在此時出現,滿天的霞光則全部映照在“大海”中,那壯麗的景色、大自然生動的情趣,就更加令人陶醉了。
據說賞晚霞夕照,最好是在秋季。因為那時風和日麗,天高云淡;大雨之后也是極好的,殘云縈繞,天晴氣朗,塵埃絕少,山清水秀。便盡可放目四野,飽覽“江山如此多嬌”的秀容美貌。
黃海金帶是怎樣的景觀呢?遺憾的是我們沒有親眼看到。據說夕陽西下時分,舉目遠眺,在泰山的西北邊,層層峰巒的盡頭,可以看到黃河似一條金色的飄帶閃閃發光;或是河水反射到天空,造成蜃景,因它波光鱗鱗,銀光閃爍,黃白相間,如同金銀鋪,故叫“黃河金帶”。清代詩人袁枚在《登泰山詩》中,對黃河金帶描寫生動而傳神:“一條黃水似衣帶,穿破世間通銀河。”
世間竟有如此美景,我們真的不得不感謝大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和無私饋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勝于金山銀山,惟愿我們能與這神奇美妙的大自然和諧共生。
泰山詩詞潤心
泰山的雄渾偉岸、瑰麗神奇,自古以來無數文人雅士仰慕備至。詩仙李白、詩圣杜甫以及曹植、謝靈運、謝道韞等名家文豪,都在泰山留下不朽詩作。
題為《泰山吟》的就有十幾首,只詩仙李白就有六首。“峨峨東岳高,秀極沖青天。巖中間虛字,寂寞幽以玄。非工復非匠,云構歲自然。器象爾何物?遂令我屢遷。逝將宕斯字,可以盡天年”這是晉時謝道韞《泰山吟》。
“泰宗秀維岳,崔翠刺云天。岞崿既崄巘,觸石輒遷綿。登封瘞崇壇,降禪藏肅然。石聞何噸藹,明堂秘靈篇。”這是南朝謝靈運的《泰山吟》。
晉朝陸機的《泰山吟》是這樣的。“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峻極周一遠,層云郁冥冥。梁父亦有館,蒿里亦有亭。幽岑延萬鬼,神房集百靈。長吟泰山側,慷慨激楚聲。”
這些描寫泰山的詩詞,風格迥異,韻味不同,各有千秋,難分伯仲。時至今日,仍然在滋潤著我們的心靈。
最為大家熟知的,與我關系最密切的,當屬杜甫的那首《望岳》。當時,我們連隊組織“吟誦家鄉一首詩”,山東戰友大都選擇了這一首。說來大家可能不信,我愛人進產房生豆豆的時候,還在背誦這首詩呢。推進產房的一瞬,還問我“蕩胸生層云”下一句是什么。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望岳》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詩中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
岱宗夫如何?乍一望見泰山,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夫”字本是語氣助詞,融入詩句中,顯得很別致,傳神寫照,可謂匠心獨具。
齊魯青未了,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這一句獨特奇妙在其他任何山岳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鐘”宇寫活了天地萬物,大自然如此情有獨鐘,把神奇和秀美都給了泰山。山前為陽,山后為陰,詩人妙筆生花,一個“割”字,使靜止的泰山頓時充滿了雄渾的主宰力量。這就是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風格。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決眥”二字尤為傳神,為了看飽泰山神奇縹緲,使勁睜大眼睛張望,感到似有決裂,如此夸張源于泰山的景觀。“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說明薄暮時分還未曾離去,亦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此聯號稱絕響,寫出了傲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這也正是杜甫能夠成為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我們想要有所作為所不可缺少的。
這首詩之所以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是因為激發了讀者共鳴。他把泰山的崇高偉大,從自然層面上升為人文層面,給人無限的想象和巨大的力量。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此詩之后,無人能及。
泰山文化堅定自信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歷史長河,使泰山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氣勢磅礴的泰山,知名度可與萬里長城媲美。從司馬遷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到“泰山壓頂不彎腰,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都在不斷加深著我們對泰山的向往和敬仰。
登臨泰山,猶如攀登長城一樣,成為許多中國人的夢想。毛主席說“不到長城非好漢”,我想說“不到泰山太遺憾”,我還想說“到了泰山不一般,頂天立地天地間”。
民間傳說,盤古大帝,死后頭為東岳,左臂為南岳,右臂為北岳,足為西岳。根據《五行》《五德》說法,泰山自然而然便成五岳之首了。
另據《史記集解》載:“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古人認為,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形容“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恒,為五岳之長”,故有“五岳獨尊”的稱譽。
泰山,是中國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擁有悠久傳統的佛、道兩教亦在此興盛。登高望蓬瀛,萬里清風來,正可謂登泰山而小天下。
據六朝任方《述異記》載,秦漢時,因為東方是生命之源,是希望和吉祥的象征。古代漢族先民又往往把雄偉奇特的東岳視為神靈,把山神作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對象來崇拜。于是,地處東方的泰山便成了“萬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靈之宅”。
歷朝歷代自認為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們,更把泰山看成是國家統一和權力的象征。為答謝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
商周時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腳下建東都,周天子以泰山為界建齊魯。傳說中秦漢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后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禪致祭,刻石紀功。自秦漢至明清,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27次。歷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鞏固自己的統治,使泰山的神圣地位被抬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人生如登山,你不親自攀登怎知泰山之古?怎知祖先之精神。
就像當年漢武帝八登泰山,發出一連串感嘆:“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
就像明太祖朱元璋尊謂泰山:“泰山根盤齊魯兮,不知其千百里;泰山高聳入云兮,不知幾千萬仞”。
幾千年來,泰山成為帝王封禪祭拜天地,祈福蒼生,一統天下,國泰民安的神山。全國各地遍建東岳廟、泰山宮、東岳祠,泰山奶奶廟、碧霞祠廟,泰山漸漸被神化,稱“東岳大帝泰山神”。
東岳大帝泰山神,又稱泰山君、五岳君,排于玉清元宮之第二位,冠五岳之首。相傳為盤古王的第五代孫,它掌握人們的魂魄,主掌世人生死、貴賤和官職。自戰國至漢代,泰山始終是君主告成于天的封禪圣地。
民間信仰的泰山奶奶,也就是碧霞元君,也稱泰山娘娘、泰山老母。道教認為,碧霞元君“庇佑眾生,靈應九州”,“統攝岳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也是我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女神之一。
儒家認為,泰山乃岳中之孔子,孔子為圣中之泰山。新時代的泰山,已經成為中華文化尋根之地和中華成人禮儀式舉辦之地。
泰山已經不僅僅是一座自然山,而是一座政治山、宗教山、文化山、民俗山、精神山,以其特有的文化精神內涵與現實意義,成為與長城、長江、黃河齊肩的中華文化象征。
站在岱宗之巔,我們的心胸瞬間開闊,我們的格局瞬間提升,我們的文化自信瞬間爆棚。家國天下夢想一起涌上心頭,十年前我在登臨泰山時,曾許下三個愿望:一愿國家繁榮富強,二愿軍隊兵強馬壯,三愿親人身心安康。
今天,我們說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
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
的確,我們沒有理由不自信!站在泰山之巔,我們的感觸將會更深,更加自信。
挑山工養精神
山東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各路英雄豪杰輩出?酌先寮叶,易安幼安詞壇二宗,孔繁森、焦裕祿、李素芝這些黨的好干部,沂蒙紅嫂六姐妹,都是山東的形象代言人。
新時代的山東,需要塑造新形象;新時代的山東,呼喚形象代言人。2018年6月,習總書記視察山東時,殷切希望山東廣大干部群眾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真抓實干,埋頭苦干,勇做新時代泰山“挑山工”。
登過泰山,你就會認可,泰山挑山工不愧是山東最有力量、最有說服力的形象代言人!作為山東人,我舉雙手贊成,將挑山工作為新時代山東的代言人。我在登泰山時,也特別留意挑山工。
泰山挑山工,是一群什么樣的人?最廣為人知的,當是著名作家馮驥才的散文《挑山工》。這篇散文之所以知名度高,是因為先后被選入高中、小學語文課本,讓學生們當作范文來學習。
記得馮驥才在文章中寫道,有一個特別奇怪的現象,挑山工們挑著重物,上山的速度好象并不比一身輕松的游客慢。眼看著把他們甩到身后,看不到人影了,轉眼會發現,不知道什么時候又走到前邊去了。
挑山工說“我們跟你們不一樣。不像你們那么隨便,高興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實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樣,兩天也到不了山頂。就得一個勁兒往前走。別看我們慢,走長了就跑到你們前邊去了。你看,是不是這個理?”
還真就是這個道理,這也是這篇散文大家認可的原因。不僅寫得生動,還蘊含著豐富的哲理,越品越有味道。我們應該學習挑山工認準目標,堅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做事不應干干停停,三心二意,應該堅持不懈朝著一個目標扎扎實實做下去,只要這樣做,就一定能達到預定的目的。
2019年1月2日,人民日報以整版的篇幅,刊發徐錦庚采寫的報告文學《行走的脊梁——泰山挑山工紀事》,是描寫泰山挑山工的又一佳作。
文中的一個場面我非常震撼,一百五十名漢子,光著脊梁,呼啦而上,前端四十八人,后端六十四人,齊齊上肩,三十八人拉纖,打一聲號子,往上登一步。這樣的場景,真讓人心潮澎湃!
我印象最深的是,文章結尾作者寫道:北大教授楊辛先生,四十六次登泰山,耳濡目染,激情澎湃,深情吟誦:挑山工,挑山工,性實在,不談空。步步穩,擔擔重,汗如泉,勁如松。頂烈日,迎寒風,春到夏,秋到冬。青春獻泰山,風光留大眾。有此一精神,何事不成功!
由此可見,泰山挑山工身上,不僅有腳踏實地、堅韌不拔的品質,更有團結協作、創新有為的精神。追夢在十八盤上這群背影,就是“行走的脊梁”。讀著他們的故事,品味著他們身上熠熠生輝的品質,會情不自禁多添幾分敬意。
這篇文章,不僅寫了挑山工的艱辛,更多的是反映了挑山工的胸懷和豪邁。我向這些可親可敬的背山工致敬!雖然他們都是現實中的小人物,但我由心底佩服他們。泰山挑山工,你們了不起!我為你點贊、打call。
我們都在努力奔跑,我們都是追夢人。山東正以前所未有的精氣神,追夢新時代,奮斗新時代,圓夢新時代,譜寫著新時代現化化強省的璀璨新篇,泰山挑山工就是最佳形象代言人!